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环境部长论坛第二十三次会议不久前在巴拿马举行。
加快退出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不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涉磷企业。重庆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10月16日(此件公开发布)重庆市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治理,完成15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人工湿地工程。新建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0座,推进2座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到2025年年底,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200万亩。强化重点行业监管,规范涉磷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与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企业按证排污、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和定期报告责任,严控废水总磷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到2023年年底,完成我市境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70%排污口整治工作。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健全和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充分发挥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依法依规推动涉磷企业做好环境信息公开,鼓励公众通过多种渠道举报涉磷企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2.5%提升至2022年的18.8%,超额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2022年提升至15%及以上的目标要求。
图片:生态环境部提供记者:高敬。总体上,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有明显提升,但城乡居民之间差距依然较大。但环境健康分类素养中,基本知识素养水平依然偏低,基本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提升缓慢。
青少年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较快生态环境部11月20日公布的2022年中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2.5%提升至2022年的18.8%。
但环境健康分类素养中,基本知识素养水平依然偏低,基本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提升缓慢。这位负责人表示,公众参与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必将成为推动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有明显提升,但城乡居民之间差距依然较大。环境健康素养指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一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图片:生态环境部提供记者:高敬。总体上,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上升趋势。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依靠公众的力量保护环境、维护健康,是最具普惠性的措施。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平均每100个15岁至69岁的居民中,有18人具备了基本的环境健康素养。
青少年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较快。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2.5%提升至2022年的18.8%,超额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2022年提升至15%及以上的目标要求。
据介绍,本次监测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的752个行政村/居委会15岁至69岁常住居民53210人作为监测对象,获得有效问卷50983份在澳大利亚,这两种现象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干旱,尤其是在该国东部地区。
新华社伦敦11月20日电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9日刊登的一篇新闻报道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化预计将给南半球带来热浪和极端天气,南半球今年夏季可能出现创纪录的高温。在南美洲,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更为复杂,它会给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地区带来潮湿天气和洪水,但会给亚马孙地区和南美洲东北部地区带来炎热干燥的环境。北半球在今年夏季出现了席卷欧洲和北美等地的极端热浪,一些地区的白天和夜间温度都创下了新的高温纪录。据报道,尽管南半球今年夏天可能很热,但最糟糕的情况可能还在后面。据《自然》网站报道,气象学家的预测显示,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印度洋正偶极子现象等气候驱动因素将导致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创新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气候科学家艾丽加兰特认为,这些大的气候驱动因素可能对南半球的干旱等产生重大影响。
莫纳什大学的气候科学家阿里安普里奇介绍说,南大洋许多地区通常10月份仍会被海冰覆盖,但今年不是这样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大气科学家大卫卡罗利说,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大影响很可能出现在2024年至2025年的夏天。
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放大了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南半球正面临一个极端的夏天。在2019年和2020年期间,同样的气候驱动因素组合导致了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持续数月的野火,过火面积超过2400万公顷。
报道说,海洋也要面对高温的影响。报道说,在非洲东部,厄尔尼诺现象和印度洋正偶极子现象的组合会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和洪水的可能性增加,预计在非洲南部的春季中后期(10月至12月),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将高于平均水平,随后在夏季出现温暖干燥的天气
《规划》明确了实施湿地总量管控、分级管理、保护修复、生态补偿、水位调控、价值转化、监测监管、科普宣教、生物保护、科技支撑等10项重点任务,要求从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法治保障、规范机构建设、建立协作机制、强化工程管理、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安徽湿地总面积为160.3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85%。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9处、一般湿地517处,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8处、湿地公园57处。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局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
《规划》将全省湿地划分为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湿地区域,分析各区域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
到2030年,全省湿地面积持续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7%,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法规制度体系有序运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规划》明确了实施湿地总量管控、分级管理、保护修复、生态补偿、水位调控、价值转化、监测监管、科普宣教、生物保护、科技支撑等10项重点任务,要求从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法治保障、规范机构建设、建立协作机制、强化工程管理、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规划》将全省湿地划分为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湿地区域,分析各区域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到2030年,全省湿地面积持续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7%,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法规制度体系有序运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局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安徽湿地总面积为160.3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85%。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9处、一般湿地517处,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8处、湿地公园57处。《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
为切实履行企业环保主体责任,龙钢公司积极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源头治理,围绕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实施环保超低排放项目,保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超低排放无组织管控治一体化平台共有313套无组织监测点位,并配套鹰眼识别系统和天雾、超细雾炮抑尘设施,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实现了有组织排口智能化管控,建成环保数据集中管控平台,实现无组织排放的有组织化集中管控,从源头抑尘治理和无组织排放智能监控两方面实时监测,最终实现智能化监测监控及无组织排放源点的精准治理。其中,环保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有77台监控设施,覆盖了公司68个重点区域。
技术改造,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环保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按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限值,对公司36套在线监测设备进行集中管控,通过网络传输上传到平台系统,实时显示有组织排放在线监测数据,并分黄、橙、红三个等级进行预警。